The Tudors and Stuarts
本節考綱提示(The Tudors and Stuarts)
-
宗教為何發生重大變化:
宗教改革席捲歐洲,英國因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而建立 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宗教不再完全受教皇控制,引發一系列政治與社會變革。 -
伊麗莎白時期文學與戲劇的意義:
在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統治下,詩歌與戲劇進入黃金時代。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與同代作家使英語文學達到新高度,塑造英國文化認同。 -
英國對愛爾蘭的統治介入:
都鐸王朝加強對愛爾蘭的控制,將其納入英國王權體制。英格蘭逐步在都柏林周邊建立 The Pale,並透過軍事與宗教手段擴大統治範圍。 -
英國議會的發展與共和時期:
因王權專斷,議會與國王之間衝突加劇,最終爆發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英國短暫成為 共和國(Commonwealth),由 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執政。 -
君主政體為何得以恢復:
克倫威爾去世後政局混亂,人民渴望穩定。1660 年, 查理二世(Charles II) 回歸,英國恢復君主政體,史稱 王政復辟(Restoration)。 -
「光榮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1688 年,國王詹姆斯二世因專斷與恢復天主教傾向引發危機。議會邀請其女 瑪麗二世(Mary II) 與其夫 威廉三世(William III) 登基。
二人不戰而勝,簽署《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確立 議會主權 與 君主立憲制,史稱 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宗教衝突(RELIGIOUS CONFLICTS)
在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勝利後,亨利七世(Henry VII)為了確保英國的穩定與自身王位的安全,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貴族權力,提升財政收入。他的兒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繼承了這種集權政策。
亨利八世最著名的事跡是他與羅馬教廷決裂,並結婚六次。

六位王后,都是考點
英國學生常用一句口訣來記住六位王后的命運順序:
“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離婚、斬首、病逝;離婚、斬首、生還)
每位王后的身分、子嗣與結局,都是《Life in the UK Test》中經典的細節題目。


亨利八世(Henry VIII)因第一任妻子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未生育男嗣,想与其离婚并迎娶安妮·博林(Anne Boleyn)。教皇(Pope)拒绝批准离婚后,亨利脱离罗马教廷控制,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自任“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成立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此举不仅解决了王室婚姻问题,也标志着英国摆脱教皇权威,由国王掌控宗教事务。
伊麗莎白一世與宗教與國家的穩定(Elizabeth I: Religion and National Stability)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是一位堅定的新教徒(Protestant)。她繼位後,於 1559 年通過《宗教統一法案》(Act of Uniformity),恢復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作為國家官方教會(Established Church)。
全國人民被要求每週在當地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參加禮拜(attend services),禮拜內容與儀式形式由國家法律統一規定。雖然她重建了新教的地位,但其宗教政策相較前朝較為寬容。
伊麗莎白並不主動干涉個人信仰(private belief),她只要求形式上的服從與教會出席記錄。這種策略使她能在天主教徒(Catholics)與新教清教徒(Puritans)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維持國內宗教和平。


1588 年,她成功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這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發動,企圖推翻她的統治並恢復天主教。
這場勝利不僅捍衛了英國的宗教獨立,也大幅提升了她的聲望,使她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尊敬與愛戴的君主之一(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onarchs in English history)。
EXPLORATION, POETRY AND DRAMA(探險、詩歌與戲劇)
伊麗莎白時期是民族自豪感高漲的時代。英國探險家開闢新航路,並在美洲建立殖民據點。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擊敗西班牙艦隊,完成環球航行。
這一時期也是文學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與詩歌影響深遠。他的代表作包括《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等。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與蘇格蘭女王瑪麗
THE REFORMATION IN SCOTLAND AND MARY, QUEEN OF SCOTS
1560 年,蘇格蘭由新教主導的議會宣布廢除天主教教皇的權威及天主教彌撒。隨之建立了一個由長老(Presbyters)領導的教會制度,但這並不是一個國教性質的教會。
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年幼即登基,在法國成長。返回蘇格蘭後,因信仰衝突與政局動盪,被迫退位,其子詹姆斯六世(James VI)被撫養為新教徒。
瑪麗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親,許多人認為她擁有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她被伊麗莎白囚禁長達 20 年,最終因涉嫌參與刺殺伊麗莎白的陰謀而被處決。
詹姆斯六世與一世(JAMES VI AND I)
伊麗莎白一世去世時並無子嗣,隨後由她的表親——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繼承英格蘭王位,成為詹姆斯一世(James I),實現了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三國的王室聯合。他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

The King James Bible
《欽定版聖經》
在詹姆斯一世(James I)統治期間,於 1611 年完成了著名的《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翻譯工作。這部譯本是英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宗教文獻之一,被譽為「英文聖經的巔峰之作」。
為什麼要翻譯《欽定版聖經》?
詹姆斯一世推動這項翻譯計畫,出於以下幾個目的:
強化王權合法性:
詹姆斯一世堅信「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他期望透過主導聖經翻譯工程,強化君主的神聖地位與統治正當性。
統一教會信仰:
在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英國教會內部分歧仍然存在,尤其是清教徒(Puritans)與傳統國教派之間的矛盾。詹姆斯一世希望藉由制定一個統一版本的聖經,以消弭分歧,鞏固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的地位。
取代早期翻譯版本:
當時流通的《威克里夫聖經》(Wycliffe Bible)與《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版本不僅內容不一致,還帶有濃厚的政治立場與反王權色彩。詹姆斯希望出版一部權威、官方、無爭議的版本來取代它們。
翻譯過程
1604 年,詹姆斯召集約 50 位來自不同教派的聖經學者、神職人員與語言專家,分為六個小組,在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與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等地展開翻譯工作,歷時七年完成。
对爱尔兰的统治
在詹姆斯一世(James I)統治時期,英國加大了對愛爾蘭的殖民控制,推行了被稱為「種植園制度」(Plantation system)的土地政策。
➡️ 在詹姆斯一世(James I)統治期間,英國加強了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實施了被稱為「種植園制度」(Plantation system)的土地政策。
這一制度對愛爾蘭社會和宗教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 此制度對愛爾蘭的社會與宗教關係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愛爾蘭的種植園制度(Ireland under James I)
在詹姆斯一世(James I)統治時期,英國加大了對愛爾蘭的殖民控制,推行了被稱為「種植園制度」(Plantation system)的土地政策。
➡️ 在詹姆斯一世統治期間,英國擴大對愛爾蘭的殖民勢力,並實行名為「種植園制度」的土地政策。
此制度對愛爾蘭社會與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該制度對愛爾蘭的社會與宗教關係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背景
16 世紀末,英國已基本控制愛爾蘭大部分地區,但許多地區仍由天主教蓋爾族(Catholic Gaelic lords)管理。
➡️ 到了十六世紀末,英國雖然已控制愛爾蘭大部分地區,但仍有許多區域由天主教的蓋爾族領主掌握。
詹姆斯一世即位後,借助對抗地方反叛的機會,加快了殖民步伐。
➡️ 詹姆斯一世登基後,藉由鎮壓地方叛亂的機會,加速了殖民行動。
什麼是種植園制度(Plantations)?
英國政府將被沒收的天主教土地(Catholic land)重新分配給來自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徒移民(Protestant settlers)。
➡️ 英國政府將沒收的天主教土地重新分配給來自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新教徒移民。
他們在愛爾蘭北部,特別是阿爾斯特地區(Ulster),建立英式城鎮、教會與種植園莊園,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與宗教分布。
➡️ 這些移民在愛爾蘭北部,尤其是阿爾斯特地區,建立英式的城鎮、教堂與種植園,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與宗教分佈。
土地原有主人——愛爾蘭天主教貴族——被驅逐或邊緣化,形成緊張局勢。
➡️ 原本的土地擁有者——愛爾蘭的天主教貴族——被驅離或排擠,導致社會局勢緊張。
宗教與民族衝突加劇
新教徒(Protestants)與原住的天主教徒(Catholics)之間矛盾不斷。
➡️ 新教徒與當地原有的天主教徒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
土地不公與宗教壓制引發了長期的反抗與暴動,最終在 17 世紀爆發多次衝突,包括 1641 年愛爾蘭大起義。
➡️ 土地分配不均與宗教壓迫引發了長期的反抗與暴動,最終在十七世紀爆發多起衝突,其中包括 1641 年的愛爾蘭大起義。
長期影響
愛爾蘭成為英國統治下持續不安的地區,宗教對立(sectarian divide)根植於社會結構之中。
➡️ 愛爾蘭在英國統治之下成為長期不穩的地區,宗教分裂深植於社會結構中。
種植園制度為後來的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埋下伏筆。
➡️ 種植園制度也為日後的北愛爾蘭衝突(The Troubles)埋下了根源。在詹姆斯一世(James I)统治时期,英国加大了对爱尔兰的殖民控制,推行了被称为 “种植园制度”(Plantation system) 的土地政策。这一制度对爱尔兰社会和宗教关系产生了
英國政府將被沒收的天主教土地(Catholic land)重新分配給來自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徒移民(Protestant settlers)。
➡️ 英國政府將沒收的天主教土地重新分配給來自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新教徒移民。
他們在愛爾蘭北部,特別是阿爾斯特地區(Ulster),建立英式城鎮、教會與種植園莊園,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與宗教分布。
➡️ 這些移民在愛爾蘭北部,尤其是阿爾斯特地區,建立英式的城鎮、教堂與種植園,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與宗教分佈。
土地原有主人——愛爾蘭天主教貴族——被驅逐或邊緣化,形成緊張局勢。
➡️ 原本的土地擁有者——愛爾蘭的天主教貴族——被驅離或排擠,導致社會局勢緊張。
⚔️宗教與民族衝突加劇
新教徒(Protestants)與原住的天主教徒(Catholics)之間矛盾不斷。
➡️ 新教徒與當地原有的天主教徒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
土地不公與宗教壓制引發了長期的反抗與暴動,最終在 17 世紀爆發多次衝突,包括 1641 年愛爾蘭大起義。
➡️ 土地分配不均與宗教壓迫引發了長期的反抗與暴動,最終在十七世紀爆發多起衝突,其中包括 1641 年的愛爾蘭大起義。
🧭長期影響
愛爾蘭成為英國統治下持續不安的地區,宗教對立(sectarian divide)根植於社會結構之中。
➡️ 愛爾蘭在英國統治之下成為長期不穩的地區,宗教分裂深植於社會結構中。
種植園制度為後來的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埋下伏筆。
THE RISE OF PARLIAMENT(议会的发展)
伊丽莎白能很好地与议会合作。但其继承人查理一世(Charles I)相信“君权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与议会冲突激烈。
英國內戰與共和國時期(English Civil War & Commonwealth)

1642 年內戰爆發,一方是國王的支持者(Cavaliers),一方是議會軍(Roundheads),後者由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領導。
➡️ 1642 年,英國爆發內戰,一方是支持國王的「騎士派」(Cavaliers),另一方是支持議會的「圓顱派」(Roundheads),由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領導。
• 1649 年,查理一世被處決,英格蘭成為共和國(the Commonwealth)。
➡️ 1649 年,查理一世被處決,英格蘭隨即成立共和國,稱為「聯邦政府」(Commonwealth)。
【考点】English Civil War, Oliver Cromwell, Lord Protector
📜 都鐸與斯圖亞特時期關鍵歷史節點一覽(Key Events: Tudors & Stuarts)
年份 | 事件 | 說明 |
---|---|---|
1485 | 都鐸王朝建立 (House of Tudor) | 亨利七世在博斯沃思戰役中擊敗理查三世,終結玫瑰戰爭。 |
1534 | 《至尊法案》 (Act of Supremacy) | 亨利八世成立英國國教,脫離羅馬教廷。 |
1588 | 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 | 伊麗莎白一世鞏固新教地位,提升國家聲望。 |
1603 | 詹姆士一世繼位 (James I succeeds Elizabeth I) | 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一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室。 |
1611 | 《欽定版聖經》出版 (King James Bible) | 成為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聖經譯本。 |
1642–1651 | 英國內戰 (English Civil War) | 議會與查理一世因王權問題爆發戰爭。 |
1649 | 查理一世被處決 | 英國進入短暫共和國時期(Commonwealth)。 |
1660 | 王政復辟 (Restoration) | 查理二世即位,恢復君主制。 |
1688 | 光榮革命 (Glorious Revolution) | 議會邀請威廉與瑪麗統治,確立君主立憲制。 |
1689 | 《權利法案》 (Bill of Rights) | 確認議會主權,限制國王權力。 |
No posts